2021年4月23日,第二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 2021)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开幕式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回顾了我国心脏电生理学发展的历史,并对未来电生理学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第一阶段 引进并推广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
黄宛教授是我国心脏电生理学奠基人。50年代初,黄宛教授引进单极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方式,规范12导联心电图的工作流程,用以进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正式揭开了我国心脏电生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序幕,为中国心脏电生理学事业奠基与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
第二阶段 有重要贡献的学者代表
陈新教授、孙瑞龙教授、石毓澍教授、吴宁教授、蒋文平教授、李庚山教授等一大批老专家共同拓展了我国心电学事业,为诊断心电学过渡到治疗心电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初步奠定了中国心脏电生理学的国际地位。
1973年10月,孙瑞龙、胡绳俊最早开展希氏束电图的研究;1983年,蒋文平等利用食道调搏诊断预激综合征,经食道调搏诊断房室结双径及AVNRT;1985年,陈新等率先开展程序期前刺激技术;1987年,孙瑞龙、李庚山主编的《起搏与心脏》创刊,为《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前身;1990年,李庚山等开展射频消融心室肌的实验研究,1991年开展消融房室交界区和实验性心律失常的研究;1994年,陈新创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及起搏分会”;1997年,陈新创办《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年主编《临床心律失常学》。

第三阶段 引进并推广心电治疗学
1991年陈润芬和黄定九等,改进国产高频电刀发生仪,首次报道快径路的成功消融;1992年,胡大一等首先开展慢径消融治疗AVNRT;1994年,黄从新等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专著,首次系统介绍了RFCA的原理、方法;1996年,杜日映等率先开展线性消融治疗房颤。
我国心电治疗学取得了辉煌成就,完成了对AVRT、AVNRT、AFL的探索并使经导管消融治疗技术上成熟,对AF、VT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造就一大批中青年电生理专业人才。

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中青年专家,勇于创新,富有团队精神,在心电治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