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国际视野,知己知彼、方知心未来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心血管疾病医疗资源投入爆发式增长,以我国心脏介入病例数量为例,从1998年5000增长到2019年超过103万例。上述数字反映了我国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线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相比之下,在欧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运动、提倡及时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等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前不久Circulation杂志发布的“50×50×50”理念,也即应该在2050年,≤50岁的居民保持≥50%的心血管健康,颇具借鉴之处。
思民生康健,做时代心人
遏制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上升是每一个心血管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此,作为其中一份子,个人发出以下倡议。
1.打造新型医疗模式:“三全模式”也即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以全程管理为例,应该把上游的预防、中间的治疗、出院后的康复,做一个闭环管理,胸痛中心是目前做得最成功的一个范例。而“全员参与”,也即需要全社会构建防治管并重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体系,在全社会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并最终将“全程管理”“全员参与”推广至全国,实现全国土覆盖“全域覆盖”,造福全国人民。
2.强化软件配套设施建设:以远程心电网络建设为例,针对心血管急性事件,可凭借预警设备、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云网络等技术手段对心电变化进行实时跟踪,从而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打造成为区域协同诊疗平台,有利于分级诊疗。
3.创新+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心脏介入为例,自介入治疗引进中国以来,几乎所有设备器材完全依赖进口。推动高端介入设备、器材国产化,解决中国百姓看病贵的“卡脖子”问题势在必行,未来创新医疗器械设备的国产替代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4.加速中国心血管智库建设:“一人行快,众人行远”,“健康中国、健康心脏”需要所有心血管人齐心协力,更需要后继有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心血管学科建设?人才应当如何培养?产学研医如何深度互动?这是一大痛点难题,国之所需、民之所盼,心血管智库建设势在必行。
5. 加快推进心脏介入人工智能建设:介入治疗最关键的是精准和标准化,手术机器人能很好地解决标准化问题。不仅如此,未来这种介入机器人还能够实现远程操控,这意味着借助5G、AI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医生无需亲临手术现场即可对手术全程监控指导,此举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助力分级诊疗政策落地。
与时代同行,发中国心声
作为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有责任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为之搭建桥梁和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遏制心血管疾病,CCIF2021将再次成为这一桥梁和平台。
总之,期待接下来能与大家一道,总结全球和我国医疗发展历史经验,在积极展示我国心血管行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让世界倾听更多中国“心”声。
大会名誉主席葛均波:
